top of page

© 李春华 2013

勤於求索  彰顯自我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李春華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每一位畫家都在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, 以便能夠在創作中彰顯自我, 構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, 並使自己的藝術作品具備了鮮明的特色, 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舒展抱負與才華, 這是藝術家們通常要面對的現實與選擇。我也毫不例外。 在五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之中,師從伍廷傑先生學習素描、色彩、透視,學習水彩、寫生、創作, 打下了堅實的美術基礎;隨後,師從嶺南畫派司徒奇先生學習國畫, 尤其鍾愛兼工帶寫的文人畫, 追尋古賢們的神秘的足迹,臨摹那些讓世人引以爲自豪的曠世傑作, 在一招一式中壘實了國畫基礎。我以爲: 學習國畫,  一定要立足於至高無尚的傳統, 但不必死守傳統。我們在學習、繼承、研究傳統的同時, 還要發揚與發展傳統, 推陳出新, 在不斷進行自我陶冶的過程之中, 廣納博取,去僞存精, 兼收並蓄, 把虛實、冷暖、動靜、遠近、光影, 都要有機地結合和運用出來, 構築自我的審美標准與風格。在漫長的藝術之路上, 要睜大眼睛去觀察,豎起耳朵去聽取,邁開腳步去行萬里路,張開胸懷接納世上萬千風煙!是的,緬懷那絢麗多彩的美夢, 發掘自己的點滴藝術潛能, 不斷地在藝術之路前行!

 

 

        在“兼工帶寫”這條主軸的帶動下,我以爲創作的風格不是固定的、一成不變的。藝術的特質是變化與統一。變化,就是宇宙萬物,包括藝術,都是在不斷的轉化 與演變之中向前發展的。盡管事物在不同的時空、不同的環境之中呈現著不同的狀態,但在藝術的範疇裏,依然需要變化、和諧、均衡與統一。我們無論選擇怎樣的 繪畫工具進行創作,無論采取怎樣的繪畫手法和風格投身於創作,總是期望自己的作品不是千篇一律的、單調的,而是呈現出各種新穎的面貌與變化,讓作品體現出 畫家的真誠、追求與思考,借此引起了觀賞者的無比興趣和深度共鳴。毫無疑問:這是很不容易的,是相當困難的!僅僅有良好的願望和美妙的想象還不夠,作爲視 覺藝術的繪畫,還必須具備厚實的寫實基礎,豐富的創作技巧以及繪畫理論作爲支撐。如果缺乏這三點,一切美好的願望只能成爲空中樓閣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那麽,繪畫技巧從何而來?它來自對古畫論刻苦的鑽研與深入的學習,來自對優秀傳統作品的臨摹與探索,來自對多方吸取與不斷的反思,更來自對現實生活的觀 察與寫生。中國曆代優秀的傳統繪畫作品,藴含著豐富的營養,出色的技法,和古賢對人生對理想的追求的真誠態度。這在於我們要努力地汲取與開拓,老老實實地 進行觀摹與學習,老老實實地從一招一式學起,老老實實地放下身段和架子,拜古賢爲師。那種自視甚高、自以爲是、自滿自傲、自以爲了不起的態度,是十分要不 得的,只會使自己固步自封、鼠目寸光、難有作爲。尤其是那種對中國曆代優秀的傳統繪畫作品,抱著不屑一顧的心態,抱著不看、不臨、不摹、不讀、不品、不理 的態度,是不可取的,是極端愚蠢的,是荒謬之至的!它只會使自己眼光短淺、嚴重貧血、營養不良、難以爲繼。這完全是與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斷裂,甚至背道 而馳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要創作出一幅有深意有份量的國畫作品,談何容易?

        或者,您會畫,畫得不錯,但您的書法不一定過關;就算您的書法尚可,那麽,您的古典文學功底又如何?能在您的畫作上題上您自撰的、合符格律的詩詞嗎?是 否文彩精華,比肩古人?齊白石老人詩書畫印足稱“四絕”;文征明、董其昌、趙孟頫,都是詩文書畫的集大成者,足夠我輩仰視終生;黃庭堅、米芾、王铎,更是 人間豪傑,笑傲千秋!我們呢? 一絕已實屬不易,更惶論二、三絕以至四絕,簡直是夢想而已。時下的國畫家,畫技尚可,然書法欠佳、文辭粗俗者比比皆是,卻喜歡自吹自擂,吹牛自誇,裝腔作勢,嘩衆取寵, 不一而足。此乃可歎復可悲者矣!

 

 

        我學畫寫畫,立足傳統, 追求真意,尋本索源,尊古爲徒, 師古人更師造化,走一條在傳統中求新的道路,一條接近新文人畫的道路。新文人畫,詩、書、畫都要出自己意,都要在傳統中引發強大的生命力,都要反映時代的 特色,並盡可能印上自己的印記。我作畫,追求自然、清新、韻致、脫俗,注重動靜、疏密、冷暖、輕重, 遠近的虛實對比與變化, 不從觀念出發畫教條的翻版, 遠離粗俗與卑劣。重要的是:務必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展示時代的特色,多方探索而不拘一格,別出心裁而又親切自然。最好是充分地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筆墨功夫, 描繪藴藏在心中的情懷與夢想,追求著自己尚未達到的高度與境界,迫使自己在茫茫的藝海中潛浮與拼搏,不斷地刻苦地學習、反思、深悟與思考。

        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!”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3年11月28日於美國

 

 

 

 .

bottom of page